如何选用苗木

一、苗木种类选择

因地制宜的合理选用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苗木造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造林效果,是实现泡桐速生丰产的基础。特别是集约化程度强,单位面积生产量大,采伐期短,投入回报率高的泡桐速生丰产林,给造林苗木的质量及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选用良种的同时,正确掌握苗木与造林的有关技术要点非常重要。

泡桐的造林地可分为自然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风沙较重、水肥条件较差的干旱地区,立地条件各异的缓坡丘陵深山地区。依据泡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合理的选择造林苗木的种类,是关系到造林成活率高低、幼树生长情况好坏和成本投入大小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年生泡桐苗木的种类一般可分为:

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具有不同的苗木选择:



1、平原地区

这些地区一般具有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土壤肥沃、肥力全面,水源充足、土壤持水性好的特点,可以满足泡桐幼树的迅速扎根要求。植苗后,新根可以快速自然延伸,扩大根系的分布范围,为地上部分的旺盛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缩短了幼树缓苗期。因此,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在选用良种的同时,可采用高干壮苗进行造林,水肥条件较差、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也可选用种苗、种根进行造林,在夏季造林的地区,还可使用容器苗,效果都很好。

2、干旱地区

一般土壤含沙量大、持水性差,土壤肥力不足,水源有限,风沙较重。为提高这些地区造林成活率,在有人工灌溉的条件下,应采用种苗或容器苗进行造林。

3、缓坡丘陵和浅山地区

缓坡丘陵和浅山地区的立地条件比较复杂、气候多变、光照分布不均、植被茂盛、土壤类型多、土层深浅不一、水利条件差。栽植高干壮苗后,泡桐新根的自然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受到这些自然因素的限制,过大的地上部分因新萌发的根系暂时吸收不到更多水分和养分而生长缓慢,延长了幼树的缓苗期,从而影响到了它的正常发育。再者,高干壮苗的价格及运输成本较高,山区地形复杂,交通多为不便,机械施展空间小,无形中也增加了造林成本。因此,这些地区应选用种苗、容器苗,立地条件好的地区也可选用种根进行造林。

二、多渠道选择苗木的注意要点

苗木是造林的物资基础,苗木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造林成活率,同时也关系到造林后的生长和抗病虫害的能力,不仅影响造林效果,而且直接涉及到造林成本。

泡桐丛枝病是当前泡桐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尤以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一些省份和地区发病严重。它是一种传染性病害,携带丛枝病病毒的泡桐苗木(肉眼无法识别),很容易直接进入造林地,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根瘤线虫病是危害泡桐的一种重要虫害,它可通过受害苗木的根部携带至造林地,来年根部病瘤腐烂,根的吸收机能受损,影响造林质量。苗木发育不充实、木质化不够,可造成林木发育不良、木材质量差的不良后果。

泡桐优质苗木的生产,对圃地的土壤、地势、环境条件要求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措施要求严格,经济投入相对较大。能否生产出无病虫害的优质壮苗,符合以上特点是关键。比如:技术、经济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丛枝病自然感病率高的地区与自然感病率低的地区相比,携带丛枝病病毒的苗木数量差异明显;在没有进行土壤技术处理的情况下,进行重茬生产、留床平茬育苗,甚至沿用过去那种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投入的留根育苗的老办法,造成圃地土壤病虫大量滋生。所以,泡桐苗木的生产,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圃地的土壤环境、技术水平、经济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参差不齐,目前已经形成各地区之间、各苗圃之间,苗木质量差异显著的局面。因此,在造林前,正确选用泡桐良种和苗木种类及规格的同时,控制苗木的质量是提高造林水准、降低造林成本的又一技术措施。多渠道选择苗木应注意以下要点:

1 选用抗病良种。实验证明,泡桐丛枝病的感染率是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高的。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桐种1~3年幼树发病率为10~20%,4~5年生发病率20~30%,6~7年生发病率30~60%,而8年生以上的大树发病率则相对较低。因此,不同品种泡桐抗丛枝病的能力,应以7年生幼树的丛枝病感染率为标准,感染率越低,抗病能力越强。

2 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用泡桐种苗(根苗)进行造林。

3 尽量到技术实力雄厚、具有专业生产泡桐苗木的企业或单位进行选购。

4 不要选购丛枝病发病率较高地区的苗木。

5 泡桐优质苗木的生产,需要较大的生产成本。所以,尽量不要选择价格过于低廉的苗木及种根,更不要在大树底下挖取种根。

6 对选购的带病种根必须进行脱毒处理。

7 坚决杜绝带有根瘤的泡桐苗木。

8 控制尖削度小、发育不良、没有木质化的泡桐苗木。

9 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的泡桐苗木。

10 在专业的技术生产指导下,进行泡桐苗木的自繁自育,是控制苗木质量、降低苗木成本最有效的方法。